hzjs
主题:37
回复:297
注册时间:2007-01-04
红豆杉
我不反对保护文物古迹,但我认为北大街没什么可保留的了,相府的帐房楼都撤了(这好象不该吧!但当时看着那栋孤零零的破楼我也觉得别扭),它可是与六尺巷唯一有关联的古建筑,还是省级文物;北大街有什么?那片凌乱的破房子早成了城市发展的绊脚石了,它会成为旅游的胜地么?我想不可能。
新城区要开发,老城区要改造,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,我认为老城改造要加速,南门城门口到二中一带要加紧改造,这里有两所学校,每当学生放学,是全城交通最拥挤的地方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回:
既然相府的帐房楼拆了,不值得今天痛定思痛,不值得以为戒的嘛?难道要一误再误之后才呼喊为什么桐城人那么jian?
北大街有什么?北大街有的东西你也许没看见,汪军看见了,园主看见了,连我这个不喜欢文学的人也看见了.
北大街名称都成为一种桐城人心中的文化符号,何况,大量的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,还有那些为桐城人长脸的先贤故居,你见的是他残破的一面,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治理后将会出现的美好前景.
本人身在杭州,因为学业缘故,去看过杭州拱北一带的小河街道(运河附近),那个地方有什么啊?破房子(绝对没有我们北大街悠久,很多是木结构已经腐败),因为破几乎看不出多少历史依存,在历史上,该区域也是码头商业性质,更没有商冒文学大家\名人居住过,基本上就古杭州的城郊,虽然曾经商贾云集,但文化信息不强)就这样一个街区,确被保护下来,而且现在整治的涣然一新,绝对不亚于4a景区,就因为它有那点破房子,就这么简单.
我们的北大街本身具备的资源比较丰富的,不说那些名人故居和遗迹,当就那古老的建筑反映的建筑信息就足够研究的.
我个人从北大街建筑信息中发现几个非常有意思的信息,不知道这里有多少同志去用心研究过.
1\北大街建筑风格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,但有类似的建筑符号,如风火墙,但风火墙做的比较低调,没有徽式建筑的夸张,从建设年代来考虑,可以证明这种建筑手法应该是整个地域同时兴起,也就是说风火墙这种建筑符号被我推定为不是为徽州人发明,而是自元明在安徽等省份同时兴起,而且应该以木结构为多时期兴起,徽州建筑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加大了风火墙的信息,导致现在普遍认为风火墙就是徽式建筑,似乎更有一些专家提出是徽州某知府发明首创,但通过对四川\江苏\浙江等省带有风火墙建筑的研究分析发现,风火墙技术是差不多在元末就有出现,但并不是非常成熟,在徽州发展的比较好.
这是题外话,这就是桐城建筑引发我的思考和相关的资料检索.至于屯溪老街是一个仿古建筑,徽州人说是宋代老街是非常不科学的,因为据他们说发明风火墙的那个地方官是明朝人,而屯溪老街被称为宋代建筑,就有点矛盾了.(本身屯溪老街是钢筋砼做骨架的,也就仿古建筑,而且还是仿明代的)
而桐城北街至东门街是清代建筑为主的,不排除存在明代建筑,就说明,桐城建筑在当时可能受徽式建筑风格影响,也可能是整个地域范围内自然形成类似建筑,而非所谓知府发明.我因为这方面深入调查后个人理论是:风火墙在宋末至明初在国内多个区域自然形成,绝对不是一种新的建筑手法被徽州知府发明,而是该知府将这种建筑手法带入了徽州,并且在人文积厚的徽州形成气候,并将风火墙技术锻炼的炉火纯青.
2\桐城北大街有几处沿街房屋有"墙门"风格,似乎应形成民国时期,这在国内有出现,但多数是名城,这种墙门主要特征就是门圈内上方两角的m形装饰,和苏州\杭州\上海等地民国时期建筑高度神似,就是近代城市集中后形成的"墙门"建筑符号.
3\桐城北大街东端有一些房屋在山墙部位有通风洞,洞上方有砖挑出并弯曲向上,呈眉毛状,这种手法于徽式建筑中不多见,其他地域的建筑中(本人)暂时没发现,应该属于桐城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.
4\北街有一些私家园林,风格似乎又受北方文化影响,因为潇洒园不拆迁,所以这里只顺带一提.
至于砖画砖雕\等就不细细描述了.本人还期望有生之年在所有的为生存而努力的生活结束后,专门致力对桐城建筑的分析呢,现在看来可能性也几乎没有了.
我不反对你说的老城要改造,但什么是改造?你认为这里建住宅以后品质会高么?做商业以后生意就火暴么?
所谓盲目就是头脑发热笨蛋被聪明人玩弄,大抵如此,再看东环市场的今天,再看清风市小区的今天,只能说是低水准的建设,拆了有保留价值的破房子做了没有保留价值的破房子,反正都是破,并不能提高城市品质,这种低改造还是少搞点为好.
至于二中门口交通问题与这无关,我支持改造升级其附近路网,但和北大街无关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