遥远的记忆
琚宜太
(中国第三、第四次南极考察队队长,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局长,新渡镇高坂村人。)
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始自1980年,90年代开始,逐渐转入以科学研究为中心。尽管当今南极的国际科学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,但在科学探索与研究之外,一切活动也都离不开国家民族的利益。“南极条约”的宗旨是和平与科学,永久冻结了领土要求,但还是形成了科学研究区域先入为主、实际存在的局面,各国的“势力范围”已经将南极大陆划分殆尽。格罗夫山位于南极洲东部,虽然贫瘠荒凉,但它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空白区之一,填补这个空白,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南极研究中的国际地位,同时在南极划出一块“势力范围”。
刘小汉博士已经六进南极,对格罗夫山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情结。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:“两百多年来,我们的民族历尽屈辱,我们的疆土逐渐萎缩,到1949年,中华民族才算从感性上挺起了胸膛。但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,我们才抬起理性的目光,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小小行星——地球。”1998年,刘小汉经历了艰难的抉择,毅然决定单车奔赴格罗夫山,由此开辟了“格罗夫山王朝”。为了第三次格罗夫山考察,刘小汉甚至将我的博士毕业时间推迟了两年。他固执地认为我一旦毕业,肯定无暇顾及南极事业。
南极大陆95%以上都覆盖着冰雪,就像锅盖般扣在地表。积雪压成的冰层中充满气泡,当风吹开浮雪,亘古不化的坚实冰面被折射出幽蓝的色泽,被称为蓝冰。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陨石都是在蓝冰上找到的。四次格罗夫山考察,中国回收了9834块陨石,包括珍贵的火星陨石,使我国陨石拥有量跃升为世界第三位,仅次于日本和美国,确认格罗夫山为南极三大陨石富集区之一。其中,第四次格罗夫山考察,5354块陨石,为各国单次回收陨石最多的一次。在三次南极考察中,我个人回收了2931块陨石,目前还是记录保持者。另外,我们在地质、冰盖进退、测绘、遥感和土壤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,有些已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。
内陆冰盖上的冰缝是考察队员的梦魇,我们称之为地狱之门。它们深不见底,如果掉下去,摔不死也得死于严寒,而且在茫茫冰原上可能也发现不了。许多冰缝非常隐蔽,覆盖在积雪之下,同周围的冰面几乎毫无差别,当天气不好、反差小时,根本看不出来。格罗夫山地区由于冰下地形复杂,冰盖流动速度快而不均,故而冰缝密布。有个队友曾说:“在格罗夫山,你向任何一个方向跨出一步,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,但也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步。”
在南极的日日夜夜,虽然远离现代娱乐方式,我们过着斯巴达式的生活,却是生命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时光,构成我们人生最独特的记忆,点点滴滴宛若发生在昨天。从事极地事业,仿佛饮浓郁的美酒,不知不觉就醉了。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到达时的欣喜、过冰缝的颤栗、风雪天的失落、发现时的狂欢。
南极大陆是如此浩瀚而古老、深邃而邈远,横无际涯、辽阔瑰丽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,我们从未与自然走得如此之近,从未对自然产生如此真挚的感情。冰盖雪原的空旷拉近了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距离,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平静,锻炼出我们坚强的意志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和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豁达。
没来由地想起一位朋友的诗:很想走近你,听听你那原始而神秘的歌声/很想靠近你,感受你那苍凉而博大的胸怀/几亿年来的沧海桑田,写尽你孤独的悲哀/几百年探索者艰辛的脚步,揭不开你真实的面纱……
编者按: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节目,叫《勇闯格罗夫山》,专访了中国第三、第四次南极考察队队长琚宜太,,看过以后,心情十分激动,在现在的和平环境里,到处都是经济建设的繁荣景象,谁都不曾想起, “向任何一个方向跨出一步,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,但也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步”。琚宜太们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演绎了当代英雄的事迹,编者的意图是希望桐城将有更多的琚宜太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追寻,锻炼出我们坚强的意志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和面对困难时的执着和豁达,在各个领域创造平凡而伟大的业绩。